近日,市文旅局公布了2022年寧德市鄉村文化振興“十百千萬”工程評審結果。通過三年培育,全市成功創建了10條文化帶,培育鄉村文化振興示范村120個(其中優秀示范村27個)、鄉村文化隊伍1235支、鄉村文化骨干10399名,筑牢鄉村振興文化基礎。
2020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十百千萬”工程,鄉村文化振興取得重要進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更加豐富、更加精準,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傳承弘揚富有成效,鄉村文明水平顯著提升,鄉村文化旅游產業迅速發展。據統計,2022年,寧德市接待鄉村旅游人數1493.83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79.18億元。
柘榮縣富溪鎮曾是福溫古道上的繁華小鎮,隨時代變遷逐漸蕭條,該鎮圍繞“文化鑄魂、古村新生”發展思路,修繕人民銀行、農業銀行、“廣順福”商號舊址等,廣泛征集民間文物,建立秤砣和筷子籠展示館,建設誠信文化苑,初步重現了古鎮商貿街市。通過開展富溪鎮小吃節,茶道、香道傳統文化傳習,黨員教育精品課程等活動,培育古商貿文化小鎮等品牌,形成福溫古道文化帶,輻射富溪、黃柏、靴嶺尾等區域。
這是我市促進串點連線,輻射帶動周邊鄉村形成文化帶的典型案例。我市通過整合提升和輻射帶動,圍繞鄉村文化振興示范村,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培育10條鄉村振興文化帶,形成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鄉村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良性發展、村集體和農民有效增收的區域。
發揮資源優勢,特色亮點鮮明。我市緊緊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秉承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特色發展、農民主體的原則,培育了特色鮮明、環境優美、鄉風文明、文旅融合、群眾文化隊伍活躍且對周邊區域鄉村文化振興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示范村,且每個村有獨具特色的文化亮點和文化符號。
屏南北墘村通過“黃酒文化+”多業態組合釀造北墘文化振興的“醉美味道”;古田金翼村深挖金翼文化,走農文旅相結合的差異化鄉村旅游發展路子,使古村煥發生機;霞浦長沙村探索“黨建+人才+文創”發展模式,大興文化產業,提高村民經濟收入,大大改善長沙村的精神面貌……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充實。近年來,我市吸收一批富有鄉村情懷、熱心鄉村文化振興事業、學有專長的駐創藝術家、專家學者、網紅達人進入鄉村文化隊伍,投身鄉村文化建設,給予他們充分施展空間,為鄉村帶來新鮮的血液。
同時,為激發群眾活力,豐富文化生活,我市以群眾為主體,培育歌曲、舞蹈、攝影、書畫、曲藝、非遺、體育、傳統技藝等多種類別的文化隊伍和文化骨干,廣泛活躍于民間,激發帶動民間藝術資源,讓廣大村民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唱主角”,讓群眾在參與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
傳承鄉村文化,留住記憶鄉愁。在“十百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市還通過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探索利用傳統建筑作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史展示、非遺傳習等場所,讓“鄉村文物”活起來;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鼓勵研發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創意相結合的非遺文創產品,讓“非遺技藝”用起來;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對鄉村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遺跡等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基因進行闡釋、活化利用,提出新見解、新表達,形成新故事、新語境,促進“文化故事”講起來。
鄉村文化振興任重而道遠。“下一步,我局將深刻把握文化自信自強的內涵要義,持續鞏固創建成果,加強創新提升,以更豐富的公共服務供給、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效能,不斷滿足基層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閩東日報記者 劉源)